【天山 · 文旅】打起手鼓 舞起龙 乌鲁木齐社火闹元宵 社火中的非遗年味
发布日期:2025-02-15
“打起手鼓舞起龙”乌鲁木齐社火迎新春沙依巴克区分会场联赛现场,“经开有样(young)”潮流时尚社火队在展演中。(全媒体记者陈岩 石磊迪丽娜尔·加力肯 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新疆花儿”的第二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芳在表演。(全媒体记者陈岩 石磊迪丽娜尔·加力肯 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巳巳如意”社火队演员表演“变脸”。(全媒体记者陈岩 石磊迪丽娜尔·加力肯 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社火队员手持鼓槌,有力地击打着鼓面。(全媒体记者陈岩 石磊迪丽娜尔·加力肯 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在社火展演现场,群众欢快地跳起“黑走马”。(全媒体记者陈岩 石磊迪丽娜尔·加力肯 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在乌鲁木齐,以“打起手鼓舞起龙”乌鲁木齐社火迎新春为代表的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活力的文旅盛宴,让人们在非遗唱主角的醇厚年味里,沉浸式感受非遗的无限魅力。
非遗里藏着地道年味。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为代表的“打起手鼓舞起龙”乌鲁木齐社火迎新春活动中,都隐藏着哪些惊艳的非遗元素。
王秀芳是“新疆花儿”的第二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舞社火,她与“新疆花儿”爱好者联袂编排了新节目——《欢歌笑语漫花儿》。
曲子调声曲折悠扬,配以欢腾的锣鼓、火红的秧歌,在王秀芳的带领下,演员倾情演绎,展现出新时代新农村的精神风貌。
“我们排练了很久,这段唱词也是反复打磨,希望通过我们的演绎,能给观众带去更好的观看体验。”王秀芳说,如今,村村都有文艺队,镇镇都有文化活动中心,农民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新疆花儿”唱的是大家的心声。
34岁的张风风是北站东路街道兴丰社区的工作人员,也是川剧变脸表演者之一。表演时,谁也没看出来她是一名女演员。
表演中,随着音乐响起,张风风通过快速转身、甩袖、拂面等动作,瞬间变换着脸谱,每一次变化,都获得观众们连声惊叹和阵阵掌声。
“从威严庄重的红脸,到诙谐逗趣的黑脸,再到神秘莫测的蓝脸,需要在短时间内把川剧变脸的精髓展现出来。”张风风说,自己因为喜欢变脸表演,两年前专门到多地进行学习,如今能将这项非遗呈现在社火表演中,并得到观众的认可,很自豪,自己还会继续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迎亲人员手持手工扎制的鲤鱼灯,模拟鲤鱼“漂江”“八字花”“大翻身”等动作,仿佛鱼在水中畅游,展现出“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
2月8日,在高新区(新市区)三工街道,馥桂兰馨社火队正在排练社火。随着音乐响起,穿着锦衣纁裳的新郎带着仪仗或扛仗牌或举鱼灯,接来身穿凤冠霞帔的新娘。
“鱼是幸福、美满、吉祥的象征。鱼灯都是手工竹编,分鱼头、鱼身、鱼尾,三节可灵活转动。”馥桂兰馨社火队领队靳煜欣说,其实此次社火展演中,社火队还在新人的服饰、头饰中,融入了掐丝珐琅、点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希望通过社火为大家送上新春祝福,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在天山区的“鼓韵天山”社火代表队里,有一支平均年龄近60岁的麦西热甫舞蹈队,她们有个好听的名字——沙漠玫瑰舞蹈队。
2月8日,在大巴扎观光塔下的天山区社火表演排练中,尽管室外温度让人“缩头跺脚”,当熟悉的旋律一响起,舞蹈队的队员个个精神十足,舒展身体,笑容甜美,和着音乐跳起热情又优美的舞蹈。
为让大家领略麦西热甫的魅力,天山区邀请专业老师,为舞蹈演员讲解麦西热甫相关知识,教授专业的舞蹈姿势。
“以前觉得就是随心所欲地跳,现在觉得跳起麦西热甫能把我们新疆人热情好客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专业的学习,我对麦西热甫有了深入了解。”作为参演演员,59岁的张慧云说。
张慧云说,在日常排练中,自己会和姐妹们互相提醒、互相指正,用最优美的舞姿,展示大美新疆的风采。
在沙依巴克区和田二街“打起手鼓舞起龙”社火队里,就有这么一条长龙,35人舞动着百米长龙翻转、环绕奔跑。
这条百米长龙是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林贵福和剪纸爱好者一起制作的,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套色剪纸技艺,金布剪出龙鳞、红布衬底,骨架则是用100个铁丝制作的圆形龙骨连接而成,用时约15天。
“这条龙虽然轻,但是龙身较长,舞起来并不容易,大家必须步调一致、配合默契,中间任意一环掉链子,都会影响舞龙的现场效果。”沙依巴克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李红娟是舞龙队伍中的一员,她说,这是她第一次舞动用剪纸技艺制作的长龙,也第一次这么真切地感受到剪纸艺术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独特魅力。
排练现场,兰州太平鼓的鼓点如雷鸣般响亮,鼓手们身姿矫健地挥舞着鼓槌,伴随着激昂的节奏,敲出了西北人的豪迈与热情。
“兰州太平鼓场面壮观,几十号人穿着服装,再挎着红色的太平鼓,鼓点一响,欢乐喜庆的年味儿就来了。”兰州太平鼓表演者、涝坝沟村委会副主任马咪·阿不都拉说,太平鼓直径50厘米,有十斤重,表演的时候不仅要提稳,还要手脚协调,动作幅度大,前后腾跃,骑鼓击打,有时候还要抡鼓击打,几个小时排练下来,胳膊酸痛。
“累也高兴。”马咪·阿不都拉说,兰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誉。自己第一次参加街道社火队,就喜欢上了兰州太平鼓,越打越顺手,越打越“上瘾”。
飞翔、盘旋、俯冲……达坂城区社火队伍中,鹰舞非遗传承人杰恩斯汗·沙拉皮和东沟乡小学鹰舞社团的学生一起,用舞蹈语言讲述的捕猎故事吸引众人眼球。
7张黑色的山羊皮缝制成鹰的“皮毛”,依靠弹簧和支架做成的机关撑起来,牛角制作鹰嘴,山羊角制作鹰爪,内里橙色的玻璃弹珠做鹰眼,穿上这样一身舞服,一只雄鹰活灵活现。
“制作这一身舞服,是为了让表演更加逼真。”杰恩斯汗·沙拉皮说,鹰舞是对传统游牧生活的还原和传承。他很高兴孩子们喜欢也愿意学习鹰舞,很高兴自己的表演能进入社火队伍,展示给更多人看。
作为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节奏欢快、动作刚健有力的“黑走马”,是乌鲁木齐县“恰秀秧歌多彩南山”社火队的一大亮点。
参与表演的萨尔达坂乡萨尔乔克村干部阿依达娜·井格斯说,“黑走马”是一种即兴、自娱性的舞蹈,既可以在欢乐的大型集会中,也可以在小小的毡房里即兴舞蹈。男性舞蹈动作轻快有力,模仿骏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粗犷、剽悍和豪放的风格;女性的舞蹈动作优美舒展、活泼灵动。
“在我们的社火表演中,只要音乐响起来,大家就会跟着节奏享受跳‘黑走马’的乐趣。传统社火与新疆特色相融合,气氛更喜庆热烈。”阿依达娜·井格斯说。